一、平台简介
广西世居民族遗传病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是于2025年获准筹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立足于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省区的独特区位与资源禀赋,聚焦壮、瑶等世居民族高发和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实验室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合基因组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致力于构建“遗传资源收集-多组学数据整合-AI智能算法研发-临床诊疗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国际一流研究平台,为揭示世居民族遗传病的致病机制、开发精准诊疗方案提供科技支撑,并助力构建中国-东盟遗传病防治共同体。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诊断标志物的筛选及致病机制智能解析。
(2) 多模态数据和智能融合关键技术。
(3) 临床诊疗智能优化的应用创新。
(4) 遗传病数据的智能管理与共享。
三、团队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紧密围绕广西世居民族遗传病防治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的核心方向,在遗传病诊断标志物筛选、多模态数据智能融合、临床诊疗技术优化及数据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团队在《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mall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1篇,>5的论文1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3项,形成行业标准2项。团队成员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实验室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广西理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项目9项,合同总金额达1159万元。实验室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定期举办遗传病与人工智能相关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包括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每年一届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积极主办省级学术会议与专题培训,营造了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
四、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1.李雪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海马缝隙连接参与卒中后抑郁发病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860226,研究周期2019-2022年,资助金额37万元。
2.王俊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基于MARCH1对PARL蛋白泛素化修饰探讨铝暴露导致弱精子症的致病机制》,项目编号82060293,研究周期2022-2024年,资助金额35万元。
3.黄正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典型多目标进化算法理论分析研究及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项目编号62162063,研究周期2022-2025年,资助金额34万元。
4.韦贵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HIF-3α结合NCOA1抑制组蛋白乙酰化促进神经细胞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2260418,研究周期2023-2026年,资助金额33万元。
5.罗世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基于新型脂质探针的EV原位分析新方法构建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2402753,研究周期2025-2027年,资助金额30万元。
6.王春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miR-181d靶向MAPK8调控JNK/p38MAPK信号通路在SLE发病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96030,研究周期2021-2024年,资助金额34万元。
7.屈迟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监督相似性引导聚类的癌症驱动基因识别算法研究》,项目编号62341210,研究周期2024-2027年,资助金额15万元。
8.徐启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单属种濒危植物蒜头果Ⅱ型MADS-box基因的全基因组表征及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解析》,项目编号32360090,研究周期2024-2027年,资助金额32万元。
9.张莉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脑卒中延续护理模式构建》,项目编号81860408,研究周期2019-2023年,资助金额35万元。
10.朱西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分子及功能磁共振图像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伤》,项目编号82460226,研究周期2025-2028年,资助金额32万元。
五、团队近期发表论文(代表作)
(1) Zhou Z, Pan L, Luo S, Ma J, Ren B, Liang L, Li X, Wei G. A light-controlled one-tube detection platform combining CRISPR-Cas12a and RPA: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rapid diagnosi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Front Bioeng Biotechnol. 2025 Aug 11;13:1663915. doi: 10.3389/fbioe.2025.1663915.
(2) Xu Q, Qin W, Qin Y, Hu G, Xing Z, Liu Y.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Probe for Visualized Detection of Heavy Metal Cadmium and Application in Water Samples and Living Cells. Molecules. 2024 Nov 13;29(22):5331. doi: 10.3390/molecules29225331.
(3)Mu R, Yang P, Qin X, Zheng W, Li X, Huang B, Zhu X. Aberrant baseline brain activity and disrup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due to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Front Neurol. 2024 Jul 3;15:1421283. doi: 10.3389/fneur.2024.1421283.
(4)Li H, Liu J, Nong W, Shen M, Dou S, Sun S, Wang J. Aluminum exposure impairs oocyte quality via subcellular structure disruption and DNA damage-related apoptosis in mice. J Environ Sci (China). 2024 May;139:308-319. doi: 10.1016/j.jes.2023.04.007.
(5)Qin X, Lv J, Zhang J, Mu R, Zheng W, Liu F, Huang B, Li X, Yang P, Deng K, Zhu X. Amide proton transfer imaging has added value for predicting extraprostatic extension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Front Oncol. 2024 Feb 29;14:1327046. doi: 10.3389/fonc.2024.1327046.
(6)Li NN, Liang YJ, Li HL, Wei TT, Jin ZB, Xu XY, Ren HX, Lin WY, Zong ZA, Zuo Y. An AIE probe for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hypochlorite and Zn2+ at dual channels in living cells. Anal Methods. 2024 Dec 12;16(48):8358-8365. doi: 10.1039/d4ay01613k.
(7)Li Y, Pang Y, Chen D, Lu F, Tian H, Qin F, Wei K, Ishak ARB, Mohd Aris MSB, Qi G. Associ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and IL-1β gene polymorphism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ectrolytic aluminum workers. Front Genet. 2025 Jun 25;16:1591908. doi: 10.3389/fgene.2025.1591908.
(8)Yang Q, Yang C, Lv H, Zheng X, Mao S, Liu N, Mo S, Liao B, Yang M, Lu Z, Tang L, Huang X, Jian C, Shang J. Autophagy Regulation Attenuates Neuro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with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flammation. 2025 Apr;48(2):541-556. doi: 10.1007/s10753-024-02043-0.
(9)Xu WY, Dai YY, Yang SX, Chen H, Huang YQ, Luo PP, Wei ZH. Betain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intment to treat skin wounds in microbially infected diabetic mice. World J Diabetes. 2025 Jan 15;16(1):99745. doi: 10.4239/wjd.v16.i1.99745. PMID: 39817220;
(10)Lv J, Li X, Mu R, Zheng W, Yang P, Huang B, Liu F, Liu X, Song Z, Qin X, Zhu X.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between imaging features and iodine density values for predicting microvascular invas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nt Oncol. 2024 Oct 14;14:1437347. doi: 10.3389/fonc.2024.1437347.
六、专利
(1)黄龙坚;一种检测老年痴呆的试剂盒,ZL201910391578.7,原始取得,全部权利,2021-1-1 (发明专利)
(2)王俊利;廖碧云; 韦玉霞; 杨风莲; 刘中林; 胡林林; 李庭树 ; 与畸形精子症相关的AURKC基因SNP位点及其应用, CN113528652B,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2-08-05 (发明专利)。
(3)徐启江;邢志勇; 覃文; 赵艳; 陈祥凤; 覃燕飞 ; 一种靶向溶酶体识别检测次氯酸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20136735A,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5-06-13 (发明专利)。
(4)徐启江;邢志勇; 杨凤莲; 陈祥凤; 董明右; 范传滨; 白志坤 ; 一种识别镉离子的新型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239590B,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5-04-15 (发明专利)。
(5)徐启江;闫硕; 任金威; 徐彬 ; 基于人工智能的植物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方法及分析系统, CN118942543B,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5-03-18 (发明专利)。
(6)徐启江;黄云彤; 黄俊慧; 黄桂珍; 杨凤莲; 赵艳 ; 一种香椿调控花青素类化合物合成的基因TsMYB克隆及其功能解析, CN117904124A,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4-04-19 (发明专利)。
(7)屈迟文; 基于大数据及智能技术的恶性肿瘤精准诊疗平台, 2024SR1271554,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4-8-29 (软件著作权)
(8)屈迟文;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癌症驱动基因识别软件 V1.0,2024SR1271546,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4-8-29 (软件著作权)
(9)屈迟文;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癌症驱动基因识别软件 V1.0,2024SR1271546,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4-8-29 (软件著作权)
(10)屈迟文;基于智能技术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断系统,2024SR1478055, 原始取得, 全部权利, 2024-10-09 (软件著作权)
(11)王春芳;地贫基因检测提取血液DNA用防污染遮挡台,CN202010872197.3,原始取得,全部权利,2023-1-1 (发明专利)
(12)梁丽娜;一种脑卒中患者吞咽训练装置,ZL202323254382.4,原始取得,全部权利,2024-1-1 (实用新型专利)
(13)易雪丽;一种适用于多种规格试管的试管架,ZL202120440049.4,原始取得,全部权利,2021-1-1 (实用新型专利)
五、人才培养与开放合作
实验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积极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氛围。在人才培养上,实验室依托临床医学、医学技术、药学、公共卫生等硕士点,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通过实施“双百工程”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三年选派10余名青年骨干赴泰国清迈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并支持1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开放合作上,实验室设立了年度总额30万元的开放课题基金,每年支持不少于5项对外开放课题。我们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深圳亚能生物、金域医学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沈百荣教授(国家杰青)担任主任,汇聚了国内外该领域的顶尖专家,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实验室定期举办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积极推动与东盟地区在遗传病防治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六、研究生招生方向介绍
(一)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本方向围绕胚胎发育异常、生殖健康与环境交互作用等科学问题,结合单细胞测序、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算法,解析发育性疾病机制,构建早期诊断模型。
导师介绍:
(1)解继胜 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干细胞与神经发育、肿瘤病理学
长期致力于干细胞增殖分化、神经发育与损伤修复,以及肿瘤病理(尤以鼻咽癌为主)的分子机制研究。聚焦于Notch、Hedgehog等关键信号通路在干细胞定向分化及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Oncology Reports》等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系统揭示了Notch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及抑制鼻咽癌增殖中的核心机制与作用。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广西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具备深厚的基础医学研究背景,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积极推动发育生物学、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
(2)宾晓芸 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民族地区骨健康与疾病免疫调控
长期致力于与骨健康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微生物学以及肝癌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公开发表论文41篇,其中中文核心12篇,SCI收录12篇,主编专著教材7部。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等。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获国家级二等奖、省部级奖等十余项。获广西优秀共青团干部、右江民族医学院“最美教育工作者”、右江民族医学院“十佳教学名师”等称号。
(3)叶广彬 实验师/硕导
研究方向: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天然药物抗肿瘤机制
长期致力于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天然药物抗肿瘤及分子人类学等方面研究,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
(二)临床检验诊断学
本方向聚焦肿瘤、遗传病、感染性疾病的智能诊断技术开发,结合液体活检、CRISPR检测、生物传感等前沿技术,构建快速、精准、可及的临床检验新方法。
导师介绍:
(1)陈文成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生殖医学与分子毒理学
长期致力于环境污染物(如铝暴露)对男性生殖健康的毒性机制研究,聚焦于精子发生障碍、线粒体自噬、氧化应激及DNA损伤修复等分子通路。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Molecular Therapy》《Toxicology in Vitro》《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系统揭示氯化铝等污染物通过ROS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与细胞凋亡途径对生殖细胞的毒性作用。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教授,兼任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具备深厚的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交叉背景,培养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推动生殖毒理学与临床男科研究的深度融合。
(2)邓益斌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医学检验技术
长期致力于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研究与应用,聚焦于新型生物传感技术、外泌体标志物开发及CRISPR诊断系统等前沿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5项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1)、《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IF=8.0)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IF>10分3篇)。副主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奖励。现任省级重点学科(临床检验)带头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广西医学会检验学会主委等职务。具备丰富的临床、教学与科研融合经验,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多名,并具有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问学者经历。
(3)王春芳 主任技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遗传学疾病的免疫与分子研究
长期从事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免疫学与分子机制研究,聚焦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技术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结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Carbohydrate Polymers》《Gene》《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累计发表SCI论文6篇、中华系列及核心期刊论文4篇。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专任教师,承担《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法医物证学》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具备丰富的临床检验与科研融合经验,致力于推动精准医学在遗传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4)罗世华 主管技师/硕导
研究方向:DNA纳米技术在液体活检中的应用研究
长期致力于生物传感技术与DNA纳米材料在液体活检中的创新应用研究,聚焦于细胞外囊泡(EV)原位检测、精子DNA完整性评估及肿瘤标志物分析等前沿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项,在《Microchemical Journal》《Microchimica Acta》《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现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检验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承担《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教学,培养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具备扎实的临床检验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背景。
(三)妇产科学
本方向结合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开展女性生殖健康、妊娠并发症、妇科肿瘤等方面的智能预测模型与干预策略研究。
导师介绍:
(1)王俊利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多民族遗传资源与智能精准医学
长期致力于环境生殖毒理学与多民族遗传资源的精准医学研究,聚焦于铝暴露等环境污染物对生殖细胞(精子、卵母细胞)的毒性机制及遗传易感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科研项目9项(总经费超300万元),在《EBioMedicin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系统揭示铝暴露通过干扰睾丸紧密连接、线粒体功能及DNA损伤等途径影响生殖健康的分子机制。首次鉴定CFAP70为少弱畸形精子症关键诊断靶点,推动区域性民族遗传病防控与智能诊疗技术发展。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校长、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具备深厚的临床医学、遗传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背景。
(2)胡林林 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环境与生殖健康
长期致力于环境污染物(如壬基酚、黄曲霉毒素B1等)对生殖细胞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聚焦于卵母细胞衰老、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及代谢调控等分子途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多项市厅级课题,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Biology Direct》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8篇,系统揭示污染物通过破坏细胞器功能与能量代谢损害生殖健康的病理机制,并探索褪黑素等干预策略的保护作用。现任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承担《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具备生殖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背景。
(3)姚顺晗 主治医师/硕导
研究方向:医学人工智能
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肿瘤分类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聚焦于骨肿瘤、胰腺肿瘤等疾病的影像组学与多组学数据融合分析。在《Scientific Data》(Nature系列)、《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或参与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及产学研合作课题,研发“护健医学影像自动分割识别系统”等医疗AI软件并获得软件著作权。具备临床医学与生物信息学交叉背景,擅长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疾病诊断与分型,推动人工智能在骨科、肿瘤精准医疗中的落地转化。
(四)医学技术
本方向聚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信息学、智能器械研发等,推动医学技术智能化、标准化与临床应用转化。
导师介绍:
(1)王俊利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多民族遗传资源与智能精准医学
长期从事环境生殖毒理学与多民族遗传资源的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围绕铝暴露等环境污染物对生殖细胞(精子、卵母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展开系统探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科研项目9项,累计经费超过300万元。在《EBioMedicin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系统阐释了铝暴露通过破坏睾丸紧密连接、损伤线粒体功能及引发DNA损伤等途径影响生殖健康的分子机制。首次鉴定CFAP70作为少弱畸形精子症的关键诊断标志物,有力推动了区域性民族遗传病防控与智能诊疗技术的融合发展。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副校长、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兼具临床医学、遗传学与人工智能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背景。
(2)庞雅琴 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职业流行病学
长期从事环境污染物(如铝、镉等)的健康效应与毒理机制研究,聚焦于神经毒性、表观遗传调控及慢性病流行病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Archives of Toxicology》《Toxicology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系统揭示铝暴露通过m6A RNA甲基化、PP2A信号通路等机制诱导神经发育损伤,并探索FTY720等化合物的保护作用。现任广西高校生态铝工业基地环境与人群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毒理学会理事、广西预防医学会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承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教学指导工作,推动“新医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具备环境健康、毒理学与公共卫生交叉融合的研究背景。
(3)韦贵将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缺血性脑卒中分子标志物及分子诊断方法开发
长期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分子诊断技术研究,聚焦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分子标志物挖掘、CRISPR分子检测技术开发及神经细胞铁死亡机制探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厅级奖励3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广西生物信息学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技术联盟理事等职务,承担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具备检验医学、生物信息学与材料交叉融合的研究背景。
(4)屈迟文 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智能计算及应用、人工智能算法
长期致力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在生物信息学、医学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F=11.622)、《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IF=13.9)等SCI一区TOP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系统探索特征选择、基因表达分析及癌症驱动基因识别中的优化算法。曾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铜奖2项,并被评为广西赛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研究与产学研融合经验。
(5)董明右 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肿瘤大数据分析
长期致力于医学人工智能与肿瘤多组学数据挖掘研究,聚焦于机器学习算法在肿瘤预后预测、免疫治疗敏感性评估及分子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课题,在《Heliyon》《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系统构建了宫颈癌放疗敏感性预测模型、子宫内膜症铜死亡相关基因标志物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系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任医学技术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科建设科科长,具备生物信息学、医学检验与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的研究与教学经验。
(6)王荣 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肿瘤大数据分析与精准医学
长期致力于肿瘤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挖掘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研究,聚焦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肺癌、鼻咽癌等疾病的分子诊断与治疗靶点探索。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课题,在《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cs》《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Cytokine》等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系统揭示WISP2/CCN5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潜在诊断标志物、Onvansertib通过β-catenin/c-Myc通路改善肺腺癌顺铂耐药等机制。参与完成“基于大数据及AI的恶性肿瘤精准诊疗应用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编委,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西赛区铜奖,具备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研究背景。